鲍晓军,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中共党员,1990年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一路钻研,奉献海西石化事业
“我们要努力实现海西石油化工研究团队在世界化工专业学术会议有声;在世界一流化工专业杂志有名;在世界一流大学有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只身一人从北京来到福建,与福建石化集团合作筹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在此期间,他几乎放弃所有节假日休息,要么活跃在讲台授业解惑,要么埋首于实验室潜心研究,要么变身“空中飞人”,飞赴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外著名化工高校以及国内知名化工科研院所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而为了让年青老师们有更多的历炼机会,他还经常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名额让给其他老师,把教学科研出彩的机会留给团队成员。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所在的学科团队成功获批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的绿色石油化工平台和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科研与实践平台建设项目,并成功研发出满足首套年加工15.8万吨的超级悬浮床加氢工业装置要求的高性能催化剂,并将成为世界上年消耗最大的催化剂之一。
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件(其中授权40余件),主编、参编著作6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7项,先后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特支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福建省第四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即“省百人计划”)。
晓行夜耕,坚守学生为本的信念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名话是“只要明天有课,哪怕你今天还在新疆库尔勒,你今天晚上也得飞回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虽然科研和行政工作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虽然经常出差,但他从不轻易调课。有一次,他出差北京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会期三天,中间刚好碰到要给学生上课。他二话不说,开完第一天的会后,立即从北京赶回福州来给学生上课,然后又飞回北京参加最后一天的会议。在教学过程中,哪怕这门课程已经上过很多年,他还是始终像对待新课程一样,每节课前,他都要再至少花上一天的时间备课,查找相关学科前沿信息,补充最新研究内容,每次都能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让学生们感动的是,他从不因为忙碌而匆忙对待学生们的论文。一位研究生翻出鲍教授帮他修改过的几本论文草稿,一本本上百页的毕业论文,从头到尾都布满了鲍教授逐字逐句的批注,他哽咽地说:“鲍老师每天晚上都是10点左右才从实验室回到宿舍,这是鲍老师这几天晚上回到宿舍后工作到零晨两点帮我修改的论文,从逻辑、结构到语法,甚至标点符号都给我一一更正。”也正因为如此,学生们总是对他所教授的课程充满期待,他的课堂上也常常坐着多位慕名前来听课的青年教师。
燃烧自我,点亮青年教师的信心
“每年过年前后,都是国家基金申报最紧张的时候。大年二十八,我怯怯地打电话问他,‘鲍老师,快过年了,我的国家基金申请书初稿才刚写完,怎么办?’他说,‘没事,你发过来我给你改改,忙了一年了,你好好陪家人过个年吧。’”一位青年教师愧疚地说。由于缺乏国家基金申请书的写作经验,学院青年教师获批国家基金的几率很低,许多青年教师怯于申报。鲍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提出帮助申请国家基金的青年教师审阅申请书,并指导他们进行修改完善。不巧的是,由于雨天路滑,临放假前鲍教授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手指摔成了骨裂。俗话说,“十指连心”,哪怕只是手指尖受伤,都会感觉很疼的。但整个寒假,他一天也没歇着。手指手术做完后,他翘起疼痛的手指,用其他手指敲打键盘,坚持给青年教师修改国家基金申请书。连续两年,大年三十当天他还在办公室里忙着给青年教师修改申请书,晚上匆忙回家吃完年夜饭后,大年初一的早晨,他又坐回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在鲍教授的带动下, 2014年学院获批国家基金7项,2015年获批国家基金11项,连续两年创历史最好水平,青年教师在国家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实现了零的突破。